我校学子在第30届“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斩获佳绩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9   浏览次数:19

11月13日至17日,第30届“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在杭州圆满落幕。我校3名学子与来自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百余所重点高校的350名顶尖选手同台竞技。作为我校首次参赛的学生代表,外国语学院英语20223班孙畅阳摘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英语20223班许惟嘉、文学艺术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20232班邢薷心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首战告捷,创下亮眼佳绩。

我校3位选手历经5天激烈角逐,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流畅的表达能力与深刻的思辨素养,赢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此佳绩得益于大学教务处和外国语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全面统筹,也凝聚着指导教师的深耕细作与选手的不懈拼搏,更生动践行了学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育人理念。未来,外国语学院将在大学教务处的支持下进一步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学科竞赛平台,助力青年学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更广阔的赛场绽放青春光彩。

“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创办于1996年,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英语演讲赛事之一。赛事以严谨的评审标准、紧扣时代的命题导向,成为展示高校英语教学成果的核心平台,亦是教育部认可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收录赛事,已连续多年列入我校学科竞赛重点赛事目录,其赛事含金量与行业认可度深受高等学校及用人单位认可。

获奖选手参赛感悟

孙畅阳:

现在回想起来,这次备赛的节奏其实特别赶——赛前我只零零散散练过几次,心里一直揣着焦虑,直到跟着大家抵达杭州,才算真正沉下心开始正经演练。还记得李老师第一时间就带我们走遍了比赛场地,从舞台布局到话筒位置都仔细确认,之后又陪着我们一遍遍地模拟流程,原本慌乱的心,慢慢就稳了下来。

作为我校三位进入第二轮比赛的最后一位选手,培训那晚我却掉了链子——定稿反复出错,越练越慌。在我不知所措时,李老师和同学们安慰我,说“名次真的不重要,你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就好”。听着这些话,我慢慢松了劲,重新站到模拟舞台上时,反而找到了最好的状态。也是那天,我突然懂了李老师之前说的“语流像水却没印象”是什么意思——原来不用追求一味的流畅,适时停下来和台下眼神交流、带着情绪去表达,才更能打动人。

比赛当天的小插曲,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温暖。我是下午场的第五位选手,两点多正是容易犯困的时段,李老师特意给我递来一杯温热的咖啡;见我攥着衣角紧张地说不出话,她又轻轻抱了抱我。带着这份底气上场,我反倒不焦虑了,问答环节也没想着“要怎么说才对”,就实实在在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最后听到结果时,真的又意外又开心。

这次比赛最珍贵的,我认为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我终于敢在众人面前放开自己,不怕出丑;也敢主动去争取展示的机会,不再躲在后面默不作声。更重要的是,我清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想要慢慢补上来、提升执行力的动力——这些,比任何名次都更有意义。

许惟嘉:

在这里,与其抒发个人情感,我还是更想从语言角度上跟大家分享一些演讲上的个人经验。

演讲的语速不同于其他使用的场合。诚然,演讲的语速应该略快于日常语言的语速,但应快而有当。如果快到像“扫机关枪”,让人听不清说些什么,外观上也显得急躁,可谓“欲速则不达”。在咬文吐句清晰的前提下,采用什么语速方才合适也要因人、因景而异。活泼热情的同学语速可快一点,沉稳理性的同学语速可慢一点;涉及要点时,语速可慢一点,关键字眼可一字一顿加以突出;平铺直叙时,语速可快一点,不浪费时间。

男女同学在语言的把握上应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通常来讲,女同学柔而不软,柔中有刚,男同学刚而不凶,既刚且韧;男同学演讲必要时可咄咄逼人(但不宜过多),多用“势”,女同学演讲时宜亲切,多用“情”;男同学在坚毅中见机智,诙谐调侃,但不能滑,女同学于恬静之中藏机锋,可略有幽默,不宜调侃。让演讲整体刚柔相推,以生变化。

这些对语言的外在把握,没有丰富、扎实的内涵底蕴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须做到言之有物,词能达意,紧扣演讲主题,不讲废话。还要做到言而有序,所谓的序就是指要有逻辑层次,条理分明。英语演讲比赛进展快,台下的观众,尤其是评委,几乎没有时间“仔细想”,如果分段分点,有逐步深入的层次结构就可以帮助评委与观众理解并记住演讲要点。

邢薷心:

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当我捧回国赛二等奖证书时,脑海里闪过的全是独自一人在空教室练习口语的身影。那些课程结束后的夜晚,李老师会针对我的弱点提出意见,我便对着桌椅一遍又一遍模拟演讲,更改错误,反复打磨手势与语调。六天赛程里,前五天的抗压训练远比想象更难,看着各地高手从容展现风采,我既紧张又热血沸腾。

“用一千次落笔等一次回音,拨一万遍云雾待一场月明”,这句信念支撑我走过瓶颈。感恩李老师全程陪伴。在备赛期间她依旧带着我指导、培训,还记录我在会场中的表现,成为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宝贵经历。也同时在队友们的相互陪伴下,我们并肩练习的欢笑成为参赛过程里最好的解压剂。此次大赛不是我演讲之路的终点,而是新起点,我会带着这份收获和向上攀爬的决心继续深耕,期待与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伙伴们再聚赛场!

供稿:李新姣

初审:张静  复审:冯颖  终审:欧光安